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的淨土學說
摘自李孝本《中國淨土宗史》
曇鸞之他力本願說
曇鸞是安樂集六大德之一,注解菩提流支譯之"往生論",唱他力本願說,發揮淨土教本來
之實義,而留其偉大之感化於後世。
曇鸞,山西雁門人,十余歲時登五臺山,具見靈蹤心神歡悅,即出家。廣學內外諸典,特
究四論及佛性。其師不詳。魏主尊崇之,而號神鸞,敕住並州大嚴寺,後移住汾州北山石
壁玄中寺,集徒眾念佛。東魏興和四年(西元五四二)以六十四歲圓寂于平遙之山寺。著述
有往生論注二卷、贊阿彌陀佛偈一卷、略論安樂淨土義一卷。往生論注是解世親之"無量
壽經論",上卷是解二十四行偈,下卷是釋長行,其間隨處發表其主張。贊阿彌陀佛偈有
七言偈一百九十五行,是依無量壽經贊詠阿彌陀佛及其淨土之功德,一名無量壽經奉贊,
又稱大經奉贊。略論安樂淨土義是對彌陀之安樂淨土,提出三界攝不、莊嚴多少、往生機
品、邊地胎生、無智疑惑、十念相續等問題,而解說之。
曇鸞之教義,可就其"往生論注"見之。他以菩薩求不退轉有難易二道。在五濁之世,·無
佛之時,不得藉佛力,一切靠自力之修行,甚難得不退轉,如陸路之步行,此謂難行道。
乘佛之本願力,往生淨土,更被佛力所住持,人大乘正定聚,而往不退轉位,即如水陸之
乘船,此謂易行道。龍樹之難易二道是均在此土可得之,所以其不退問題不發生往生淨土
之必要,而且所稱名號是十方諸佛。曇鸞是此土與淨土相對立,而論難易二道之別,所以
其易行道之不退轉位,是往生淨土後之得益,而且以唯歸彌陀一佛為易行法,強調彼佛之
本願力,往生淨土及往生後之得不退位,均是藉其本願力所住持。可知難易二道說,至曇
鸞始帶淨土教之色彩。他尊信龍樹,在其"贊阿彌陀佛偈",捧以絕大贊辭,可知是由龍樹
而堅固歸人淨土之信仰,探龍樹之微意,約彌陀一佛特論易行,而且解說不退是往生以後
之得益。如此,則欲依此法得不退者,非往生淨土不可,即往生淨土是不退之必需條件。
曇鸞之強調佛之本願力,雖是依據無量壽經說,亦是得自龍樹之暗示。在北方用此經唱導
願力論者以他為始,其主張給後世甚大之影響。在往生論注卷下,說阿彌陀佛本願力之強
大。其修五念門之行,自利利他,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其本原,是以彌陀如來為
增上緣。特指摘第十一、第十八、第二十二之三願,論證得往生淨土或得不退及速成佛陀
之理由。他以此三願為中心,主唱他力本願說,而發揮彌陀淨土教之真價,後代善導等之
本願論,皆是祖述此說。
曇鸞認佛本願力之強大,以得往生與不退及早作佛為其教義之綱要。不退與早作佛雖依佛
力之住持可自得,然而往生非修行不可,於是以五念門為往生淨土之法。五念門於世親往
生論已有解釋,他更為之細說,發表甚多之意見。第一禮拜門,是常起願生之意,而禮拜
阿彌陀佛。第二讚歎門,是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名。信心決定相續,則於如·來名號之義
相應,無明之黑暗可破。此信心決定相續說由善導紹述,為往生淨土之正因,極重視之。
第三作願門,是一心專念,作願得往生,而期如實修止。他解止為止惡之義,有三義:一
、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二、生其國,則身口意之惡自然止;三、阿彌陀
如來之正覺住持力,自然止彼國眾生求二乘之心。而此三種止是從如來如實之功德生,所
以說如實修行奢摩他。第四觀察門,是正念觀察淨土之三種二十九句莊嚴,而期如實修觀
。觀有二義:一、在此土作想,觀彼三種莊嚴功德,此功德是如實,所以修行者亦得如實
之功德,決定得生彼土;二、生彼土即得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之菩薩,淨心之菩薩,均
得同證平等法身,所以說如實修行毗婆舍那。第五回向門,是作願不以所集功德善根,而
求自身之樂,欲拔一切眾生之苦,攝取彼等共生安樂佛國。此回向有二種:一、往相,作
願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眾生,共生彼佛國;二、還相,是生彼國後,得止觀,方便力若成
就,則回人娑婆世界,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而此回向心即是指無上菩提心,無上菩
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使生有佛之國土。
所以願往生安樂淨土者,必須發此菩提心,若不發此心,只為享受彼國之樂事而求往生,
是不可能之事。此不發起菩提心則不得往生淨土之說,稱為"菩提心正因論"。他是以五念
門為往生之因,而以觀察門為主要之行。
他又以十念相續為淨土之生因,解釋是往生業事成辦之意,以念為憶念阿彌陀佛之義。而
在"略論安樂淨土義"舉"渡河著脫"之譽喻,解釋十念相續之義。行者只一心不亂,不緣他
事,積念相續為宜。可知曇 -鸞是注重專念相續,以之為業事成辦之要諦。
曇鸞時代,一般尚無淨土分類說。他以彌陀淨土為出過三界處。佛因哀憫三界之虛'偽、
輪回、無窮等相,而眾生被縛其中,顛倒不淨,欲使得安樂清淨處,而發起此清淨莊嚴功
德。
道綽之聖淨二門分判
道綽,北周保定二年(西元五六二)生於並州晉陽。十四歲出家,尤精涅盤。常住汶水玄中
寺,每見曇鸞碑,有感悟。隋大業五年(西元六O九)年四十八,遂擱涅盤廣業而歸淨土。
後專念阿彌陀佛,日以七萬遍為限,恒以禮拜供養為事。貞觀以來講觀經達二百遍,廣勸
有緣念佛,使以小豆記其數,後又穿木穗子作數珠,令掐之以計其念數,此恐是數珠之濫
觴。又教眾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並州一帶皆浴其教化,七歲以上悉念阿彌
陀佛,每開講席念佛之聲洋洋乎響動林穀。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四月以八十四歲圓寂
。平生靈驗頗多。其門人有善導、道撫、道生等。著述有安樂集二卷等。
道綽承末法思想,主張時教相應之要。說佛之教法有聖道、淨土二門,唱導今時應舍聖道
,專歸淨土。凡教法,合時機則易修易悟,若不合時機則難修難悟,所以欲修道者,首先
須要觀察時機,他於是引大集月藏經之說,佛滅後有五個五百年,闡明其期間所修之法各
異;第一五百年,是學慧堅固;第二五百年,是學定堅固;第三五百年,是多聞讀誦堅固
;第四五百年,是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堅固;第五五百年,是白法隱沒,唯善法少行。今
時正是第四五百年,欲行佛 道者必須以修福懺悔滅罪為事。然而在諸種 行法中,懺悔滅
罪無如念佛。觀經說:若稱 彌陀名號,則於一念之中除八十億劫生死 罪。一念既如是,
況乎多念。即修常念則是 恒懺悔之人。所以可知此正是適應末法今日 時機之行業。
從右之觀點,他將佛教分為聖道、淨土二門:一、聖道門,是斷惑證理入聖得果之法;二
、淨土門,是稱名號,乘佛之本願而往生淨土之法。其中聖道門,既是去佛在世遙遠;且
其理甚深,到底非末法今時之鈍根者可解悟。聖道門有大小二乘之別,大乘說真如實相第
一義空之理,此深理是我等所未曾措於心。小乘以為非人見道修道,斷五下分結及五上分
結,則不得證阿那含、阿羅漢之果,在今日末法時,不得見有能堪如此斷證者。淨土門是
假使一生造惡,在臨終時十念相續稱佛名號,則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所以可知
淨土門正是適應今時鈍根造惡之機之法門。道綽之分別聖淨二門,是承曇鸞之難易二道說
。然而他更提出時機問題,而論二門之用否,是加一層強化其主張。
道綽以佛有法報化三身,土有報化二土,而不承認法身之淨土。以彌陀為報身,極樂淨土
為報土。而論破從來諸師之彌陀為化身,極樂為化土之說。然而報身非常住不可,他將觀
音受記經之彌陀亦人涅盤之文,會通為是說報身休息隱沒之相。
他對念佛三昧,廣引諸經,說其功德利益。謂修此三昧則必見佛,命終後得生於佛前。念
佛三昧不但除三毒,亦得除滅過去及未來一切諸障。他雖亦認其餘諸行之往生,以念佛一
行為淨土之要路,而專勸此一行。又他所謂念佛三昧,是口稱同時觀稱,而且對十念之解
釋,謂為憶念之相續。
善導之凡入報土論
善導,安徽泗州人,大業九年(西元六一三)生, 自少出家,見西方變相大為感動,夙期
往生淨土。貞觀中,往山西並州謁道綽,詳受念佛往生法。人長安廣化民眾,寫彌陀經數
萬卷,畫極樂淨土變相達三百鋪。初住終南悟真寺,常往長安光明寺說法。晚年住長安實
際寺,監管龍門奉先寺洞之營造。亦曾遊化湖北襄州地方。平生無名利心,乞食為事,粗
衣粗食,持己極嚴峻,對他人洋溢慈愛之情,其信念甚熱。以長安為中心,僧俗士女皆感
其化,或有厭欣之情難抑,而圖捨身往生之人。永隆二年(西元六八二)三月十四日,以六
十九歲示寂。著書現存者六部十卷:觀經疏四卷、往生禮贊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若贊一
卷、觀念法門一卷、依經明五種增上緣義一卷。
隋代以來,彌陀淨土說,可約要為三:一、以彼淨土為事淨粗國,承認凡夫之往生,即淨
影、智頡、吉藏所主唱;二、以彼土為報土,否拒凡夫之往生,即攝論師之主張;三、以
彼土為通於報化二種:地上聖人生報土,凡夫二乘生化土,即迦才、元曉等之所說。此三
說均不承認凡夫之往生報土,至善導敢然主唱“凡人報土論”,振楷定古令之意氣,努力
發揮淨土立教之本旨。
善導以彌陀淨土為報土,罪惡之凡夫亦得生彼報土之中。其所論據是認如來本願力之強大
,是在增上緣。此說曇鸞、道綽雖既唱導,因受上述三說影響,淨土教本來之使命漸被沒
卻,所以大聲盡理主唱佛本願力之強緣,以啟諸家之蒙,同時亦使一般民眾在光輝之希望
更生。他又承時代潮流之末法思想,以觀經等之往生淨土法,是為五濁惡世之凡夫特設之
法門,確信末法今時之眾生非依此法不得解脫,對大眾亦宣佈之。在觀經疏第一,論證觀
經是為未來世眾生被煩惱之賊所害而說。以淨土教不是為聖人而設之法門,因為地上菩薩
既登不退之位,雖住生死之巷,亦無虞為生死染惑。如來之大悲應特加在苦者之上,岸上
人不要別為救濟,溺水者非急教不可。我等是常沉沒常流轉之凡夫,溺于生死大海,所以
如來發大悲之願,而設往生淨土之法。觀經九晶總是說凡夫之往生。彌陀本願已是救濟我
等凡夫為目的,其佛建立之報土,我等得生是當然,為欲否認者,乃是不明淨土立教之本
旨,而痛擊諸家之謬見。
凡夫往生報土雖是由如來之本願力而可能,但不得五條件乘其本願。於是他說安心、起行
、作業為往生淨土之法:一、起行,是在身口意各起其行, (一)身業,禮拜阿彌陀淨;(
二)口業,稱讚彼佛及一切聖眾之身相光明並淨土之莊嚴光明等;(三)意業,憶念觀察彼佛
及聖眾之身相光明並彼淨土之莊嚴光明等。二、安心, (一)至誠心,即在真實心中起三業
之行;(二)深心,深信之心, (甲)信機,信知自身是罪惡生死之凡夫,流轉三界而無出離
之緣, (乙)信法,?就人立信,對彌陀釋迦及諸佛立決定之深信,?就行立信,對往生之行
決定之深信; (三)回向發願心,是回向所作之一切善根而願往生之心, (甲)往相回向,
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回向真實深信之中,而願生彼國, (乙)還相回向,已生彼國,還起
大悲,回人生死,教化眾生。三、作業,依四修法,應策進日常之實行, (一)恭敬修,禮
佛應表恭敬憋重之態度;(二)無餘修,稱名專稱阿彌陀佛名,觀察憶念禮拜讚歎亦專禮念
彼佛及其淨土之聖眾等,不可雜餘業; (三)無間修,三業之行修乃至回向發願統無間斷,
必恒相續; (四)長時修,期畢命心行相續,誓不中止。
概言之,善導以淨土教是為末世濁世之凡夫,即我等大眾而特設之法門,如來見我等大眾
具足煩惱,日造罪惡,現溺于生死大海,不忍默視,發大誓願,于彼岸建立七寶莊嚴淨土
,泛弘誓之願船接引,若不依此法,我等之出離解脫,終不得望。善導深自信之,對人亦
盡力宣依凡人報土論是發足於此,信機信法之深信亦是由此觀念萌芽。他不如一般注釋家
,單釋淨土經典之文義,而是以為自己之出離解脫問題,真摯檢討,所以其著書中,常溢
漲熱烈之信念與真實之體驗。
原載《中國淨土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