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意
已驗證會員
UID 415
精華
0
積分 20
帖子 1
積分 20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11-11-13
|
|
真念佛
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曉得除此以外,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 。如僅是口稱佛名,心不繫念,實是不能稱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繫念【佛心】,分明不忘。
以下 知慚愧 虛妄分別
念佛有功德當念佛之所念
------
念佛 【佛之所念以法為身】 是慈無量心 悲無量心 喜無量心 捨無量心,必須了解佛名所含的意義,佛既是正等正覺 煩惱障盡 無明盡 是平等 是四無量心 是無我念(自私) ,如什麼都不知道,或不知 佛名號的真實意,但終不能往生極樂。這算不得是【念佛的淨土法門】,因為他不曾了解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無信無願,{泛稱名},這與鸚鵡學語,留聲機的念佛,實在相差不多,執著的一直念一直念,便失去真實含義。這樣淨念相繼,既能除去心夠。用來詮釋念佛,佛音來除去心垢,因為心垢淨除,用來說念佛有功德是可以的。
一心不亂 的定義
阿彌陀佛經的【一心不亂】執持名號,即作「思惟」之見。由此稱名不但是口念,必須內心思惟繫念。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由【名號】體會到【佛的功德】【佛名號的真實功德】,【實相】,繫念思惟,才是念佛。這樣才是真念佛,而不是一直念一直念。思維 佛 是法身,法身者四無量心 無著 無我 功德之身。是名真念佛【一心不亂】清淨之想念。這樣清淨心思佛號,懺悔並願意修行改過。求往生修行,這樣心態可能會比較正確。
一般學佛若是空念,起後第六意識並未能淨化,便是白念 空念了,就有如念佛人改不了習氣,惡口,旗語,等等惡習,這樣一心執著念佛的功德。
真實的念佛
--------
十方大德 念佛並不是百物不思,百念不起稱為一心不亂,佛行於菩提 故成就佛道,修行人也並非認為念佛有功德。因為修行人,已無功無德,做為功德,皆已無為法故。遠離四相。
為下根基 說有功德,為中根基 說無功德,為上跟機 說菩薩法,攝受眾生,皆有差別。但佛法 中要步入 四諦 八正道念的解脫之門,並非名號成就一切功德。但已念【佛心】斷諸煩惱 十一不善心所。已可為【道】 是真實意。佛心既是【慈悲喜捨之心 行拔苦予樂之行】 既是佛心
稱念此心既是【念佛】。
悲華經:
佛陀於【是一千四佛大悲不成,不取如是弊惡之世,令諸眾生流轉生死,猶如機關無有救護、無所依止、無舍無燈,受諸苦惱。】及彌勒下生經所提:【於苦惱眾生之中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釋迦牟尼佛為汝等故,受諸苦惱以利汝等。如是之師甚為難遇。深心憐愍惡世眾生。救拔苦惱令得安隱。】所以無念空想 非佛所正念,如佛起大悲之念 行於菩提,成就淨土。並非空念,不應百勿不思。如法藏菩薩所行菩薩道時:【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
-------念 法門------- 【念】,是佛法的一種修行方法,如【數息觀】,又名安般念;還有【六念門】; 以及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都以【念為修法】。要得定,就必修此念,由念而後得 定。經裏說,我們的心,煩動散亂,或此或彼,剎那不住,必須給予一物,使令攀緣依止,然後能漸漸安住。如小狗東跑西撞,若把牠拴在木椿上,牠轉繞一會 ,自然會停歇下來,就地而臥,心亦如此,若能繫念一處,即可由之得定。不但 定由此而來,就是修觀修慧,也莫不以念為必備條件。故念於佛法中,極為要重 。
念有種種,以所念的對象為差別,如念佛、法、僧、四諦等。現說念佛,以 佛為所念境界,心在佛境上轉,如依此得定,即名為念佛三昧。然念重專切,如不專不切,念便不易現前明了,定即不易成就。要使心不散亂,不向其他路上去 ,修念才有成功的可能。
念佛,一般人但知口念,而不曉得除此以外,還有更具深義的念佛 。如僅是口稱佛名,心不繫念,實是不能稱為念佛的。真正的念,要心心繫念【佛心】,分明不忘。
六念處念佛,念法,念淨(僧),念戒,念捨(施),念天。
念法門,也是以信為先導的方便。說到念,是憶念,【明記不忘,是修行】、特別是修習定慧所必要的。依「念」的專心憶念,能趣入定境,所以說「念為定依」。有信心,有善念,無論是成為預流(聖者),或還是凡夫,都會上升天國,享受福樂。所以能「於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我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
無常之念,無我之念。
於四無量心 植六波羅蜜。成就淨土之想,方遶益無量眾生。所以菩薩宣說無量善法,方能利益一切有情,並非無念可以追求道德。一切如 太虛大師所提,一切眾生以念【佛心】,莊嚴國土。可以稱為淨土宗 。
-----以上為印順導師 淨土之心得報告-------
|
|
|
|